时间:2021-12-01 | 来源:高正
1.(单选)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是( )。
A、 道德认知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一)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二)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三)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为坚持到底。(四)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故选D。
2.(单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体现了在教学中应遵循( )。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答案及解析
2.答案:D
【解析】(一)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这体现了在教学中应遵循巩固性原则。(二)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单选)下列不属于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是( )。
A、 自主学习
B、 合作学习
C、 接受学习
D、 探究学习
答案及解析
3.答案:C
【解析】新课改倡导学习方式由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转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主动探求知识。由只注重学习教材中的理性知识转向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良好人格的获得。由只注重与书本结论一致的知识的获得忽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主动强调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符合以上对学习方式的转变的要求的学习方式有: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接受学习(reception learning),指学习者把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呈现给自己的学习材料与其已形成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以实现对这种学习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式。 相对于其他学习它更加强调教师的传授。故可以选出答案C。
4.(单选)科学地构建合作学习小组,需遵循的原则是( )。
A、 随机组合;自主选择
B、 资源组合;男女搭配
C、 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D、 组织分配;优势互补
答案及解析
4.答案:C
【解析】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5.(单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体现了在教学中应遵循( )。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答案及解析
5.答案:D
【解析】(一)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这体现了在教学中应遵循巩固性原则。(二)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预约专属教师顾问,轻松拿到上岸规划
1高正教师官网,在线预约您的专属顾问;
2即刻拨打400-0013-839预约;
3更多资讯活动,扫一扫关注公众号或咨询顾问;
咨询老师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相关阅读
×
邮件答疑
